会议现场。
韩民春(省政协常委、民建湖北省委会副主委) 代表民建湖北省委会发言
杨智(省政协常委、武汉市政协主席) 代表武汉市政协发言
邹薇(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
龙传华(省政协常委、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邓霞飞(省政协常委、农工党湖北省委会副主委) 代表农工党湖北省委会、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言
张锋(民盟湖北省委会经济专委会副主任、法雷奥照明系统中国区总裁) 代表民盟湖北省委会发言
编者按
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之际,省政协十二届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
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并讨论通过两个学习贯彻的《意见》。常委们一致认为,这一做法在省政协历史上是开创性的,充分体现了省政协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湖北制造“主力集群”建言资政。
省政协副主席彭军作主题发言,分析我省打造制造业主力集群取得的成效、存在的短板,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集中反映了这次会议的调研成果。6位常委、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常委们围绕协商议题分组讨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听取意见建议后表示,这对于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还审议通过全体会议工作规则、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委员履职工作规则、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界别工作更好发挥界别作用的办法。常委们认为,省政协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上又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言资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主题发言
激发创新动能 提升湖北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再造。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所需的重要基础材料,加快发展先进制造工艺和工业软件及操作系统。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探索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北路径”,健全联合攻关机制,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加大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投入支持力度,打造全国基础研究新高地。
强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和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服务、流动和使用制度。
聚焦发展重点 加快形成高能级制造业集群
巩固提升主导产业。打造“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加快布局以高能级整车为引领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加大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建设全国性汽车数据、交易、检测、后市场等服务平台。
科技赋能战略产业。着力发展光电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核心产业集群。培育全国性和省级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建好用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布局建设绿色节能数据中心。发挥国家网安基地优势,推动网安产业发展。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工程,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强县工程 筑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壮大县域制造规模实力。实施全国百强县冲刺计划,打造一批工业大县、制造强县。做强做优县域特色产业,重点打造1-2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深度融入产业集群体系。推动县域骨干产业融入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的重大产业布局,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建立产业联动配套机制。探索构建融资在城市、投资在县域,研发在城市、制造在县域,头部在城市、配套在县域的发展格局。
推动县域产业融合发展。以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为抓手,做好“接二连三”文章。打造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链头部企业。
深化成本控制 厚植湖北制造最优营商环境
优化政策措施,降低制度成本。加快研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下决心解决“外省可以干、湖北不能做”的现象。及时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动减税降费、援企惠企、减负清欠等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优化要素供给,降低生产成本。用好财政奖补资金和各类产业基金。围绕产业链开展产融对接。保障纳入规划的重大产业项目土地供应,加强用电用气保供并降低成本,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加快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进度。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完善国际快运物流体系。
优化产业治理,降低交易成本。深化工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健全包容审慎的市场监管机制。
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协同机制
创新金融支持政策机制,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融资增信体系建设。整合融资担保机构。对部分企业实施财务规范化改造工程。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全力争取证监会对我省四板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推动各类基金加大对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股权投资力度。
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提升“政产学研”转化效能。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度。改革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考核方案。推广科技创新离岸中心。制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目录。
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建立政府、人才市场、企业之间的人才沟通机制。统筹就业扶持资金,构建服务协作长效机制。优化地方中职教育专业设置。完善“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系统建设应用场景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加强全省协同联动,全域开放应用场景。建立三级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和支持政策。制定数据接口规范地方标准。发挥武汉“主中心”作用,面向全省开放应用场景。
系统谋划城市场景,加速前沿技术落地。围绕优势领域编制一批行业级或国家级场景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推动子场景间业务有机联动。探索在长江新区打造全国最大的未来城市场景试验区。
创新场景供给方式,挖掘提供市场机会。编制应用场景年度供给计划,常态化举办各类大会大赛。组建场景创新联盟。将在场景中验证成功的创新产品(服务)纳入《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搭建交易平台。
加快新兴领域立法,探索首例首创首推。争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家试点。
加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加强部门联动,优化数字产业生态。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建设“产业大脑 未来工厂”。鼓励高校申报新增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机器人等专业。
聚焦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加速工程。围绕四大创新应用标杆领域建设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加快光芯屏端网发展步伐。开放应用场景引进数字企业。
聚焦产业数字化,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工程。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杆工厂、全球“灯塔工厂”。打造产业数字化先导区。全面推进企业“智改数转”。
引入金融活水,夯实数字化转型支撑平台。设立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推动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促进数字化治理,全面建设数字政府。建设协同性、整体性、开放型、法治化数字政府。
构建高水平交通链和供应链体系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多式联运“立交桥”。完善“九纵五横四环”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江南江北双通道、沿江两岸四联通、交通物流双融合”布局。
加快构建低成本高效率供应链体系,打造产业发展“立交桥”。完善供应链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武汉、襄阳、宜昌、十堰、鄂州等地国家物流枢纽项目。搭建供应链数字化平台。
推动高水平交通链和供应链两个体系高效落地。规划统筹,统筹规划,在顶层设计上推进交通、产业、物流等“多规合一”。政策创新,政策共享,优化“一关两检”口岸营商环境,推动自贸区“一顶帽子大家戴”。金融赋能,赋能金融,加大对供应链“链主”企业综合信贷授信等支持力度,推进“商产融”一体化发展。
打造湖北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群
增强自主创新,以技术强群。推广东湖高新区“新药创制合伙人”经验,加大对自主研发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速要素集聚,以标杆立群。加大对湖北“专精特新”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孵化支持力度,加速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中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向湖北企业引进。
优化资源配置,以协同建群。落实《湖北省医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做好产业布局和配套,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临床、资本资源,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建立产医融合示范基地和医企对接工作机制。
补齐服务短板,以环境固群。支持省内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对省内采购第三方研发服务的药企给予补贴。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全域协同布局,打造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走廊。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万亿汽车大走廊的规划布局,加强省级层面的统筹推进,发挥东风公司、上汽通用等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
以省内需求为契机,补齐新能源汽车产业短板。依托“车谷—光谷”双谷联动布局,构建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积极承接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
提升我省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整车企业与优势零部件企业在前瞻性技术、新项目开发、新项目采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把培育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积极搭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发挥教育强省优势,大力培养产业新型人才。增设“智能车辆软硬件工程”“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学科。
文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郑轩
图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凯发体育手机开户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 - -
- -
凯发体育手机开户的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